昨天,电影《南京照相馆》上映了,这部电影值得所有人走进影院。
不是因为它有多震撼的特效,恰恰相反,这部电影安静得像一汪深潭。这个影片明明是描述苦难,但拍得很克制。
走出影院时,手心全是汗。明明没有密集的爆炸场面,可那种窒息感,很久都没散去。
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,影院里排着不少同题材电影。但这部不一样 —— 它讲的不是英雄,是一群连名字都未必能被记住的普通人。
说个冷知识。
日军当年在南京销毁罪证的细致程度,简直像在完成精密实验。
挖开埋尸坑焚尸还不够,连城墙砖缝里的弹痕都要用水泥填补。有份现存于东京审判档案的日军报告,详细记录了 \"清理战场\" 的标准:每平方米弹壳残留不能超过3枚。
他们甚至给往来南京的外国记者发 \"友好纪念照\"。1938年2月,《纽约时报》真的刊登过日军士兵给中国孩子分糖的照片。
但总有人在暗处留了一手,《南京照相馆》讲的就是这样一群普通人的故事。
电影里叫阿芳的照相馆学徒,总在冲洗日军照片时多留一张底片。藏在胭脂盒里,塞在墙缝中,甚至冒险塞进伊藤的相机包 —— 那个日本摄影兵,到最后都没发现自己成了 \"运输大队长\"。
可能很少人注意到电影里的一个细节:伊藤第一次让阿芳洗照片时,镜头特意给了显影液特写。紫褐色的液体里,日军举刀的身影慢慢浮现,阿芳的手在颤抖,却没停。
这是最戳人的地方。
没有谁天生勇敢。阿芳一开始只是想保住自己的手艺,那个拉黄包车的老赵,藏底片是为了换两斤米给生病的女儿。他们不是不怕,只是在那一刻,良知盖过了恐惧。
伊藤这个角色很特别。看他穿着熨帖的制服,用银质钢笔在笔记本上写字时,你甚至会恍惚 —— 这真的是那个第六师团的士兵吗?
对,就是那个来自熊本的第六师团。后来成了吉祥物的 \"熊本熊\",老家竟出过这样一支部队:1937年冬天,正是这支部队用炸药炸开中华门,进城后3天内就制造了8起集体屠杀。
伊藤和他们太不一样了。他会给流浪狗扔饭团,会对着明孝陵的石象生发呆。可当阿芳问他 \"城里的哭声为什么停了\",他只是低头调试相机:\"太吵,影响曝光。\"
这才是最可怕的。
不是穷凶极恶的狰狞,而是把人命当成需要避开的 \"曝光干扰\"。就像我们踩死蚂蚁时不会犹豫 —— 不是恨,是根本没当回事。
电影里有段戏:伊藤让阿芳洗一组 \"皇军慰问\" 的照片,其中一张里,墙角露出半只戴蓝布头巾的手。阿芳偷偷把这张底片藏在砚台底下,当晚就被巡逻兵搜走了。
第二天,她故意把显影液调浓了些。照片里的蓝布头巾变得异常清晰,像一块烙印。
这个细节是有原型的。
现存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《拉贝日记》里,就记载过1937年12月17日的场景:\"安全区外的电线杆上,挂着七具平民尸体,其中一具的蓝布头巾被风吹得猎猎作响。\"
这些照片后来的力量,远超所有人的想象。
1938年5月,当美国《生活》杂志刊登这些照片时,旧金山的华人一夜之间组织了200多场抗议。国会收到的请愿信堆了3米高,其中有封来自斯坦福大学的华裔教授:\"我们不是要战争,只是不想成为被遗忘的尸体。\"
三个月后,罗斯福政府宣布对日本实施 \"道义禁运\"。别小看这个词 —— 在此之前,美国一直是日本最大的石油供应国,1937年的出口量占日本消耗总量的80%。
电影最妙的,是它的 \"不完美\"。
阿芳最后没能逃出南京,她把藏着17张底片的铁皮盒,塞进了老赵的黄包车轮毂。老赵后来在长江边被巡逻兵盘查,为了不被发现,硬是抱着车轮跳进了江里。
没有惊天动地的反转,就是一群普通人,用最笨拙的方式护着点什么。
就像现实中,那些保存到现在的照片。有的边角被水浸得发皱,有的因为反复翻拍已经模糊。但正是这133张残缺的影像,成了东京审判时最硬的证据 —— 其中有6张,至今还能看到显影时留下的指印。
散场时,片尾字幕滚得很慢。黑暗里,有人小声说:\"原来他们不是英雄啊。\"
是啊,他们会害怕,会犯错,会为了一块干粮犹豫。可就是这些 \"不完美\",让80多年后的我们,还能看清历史的模样。
毕竟,能被记住的苦难,才不会重演。
七星配资平台-靠谱配资网站-配资软件app-配资论坛app下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