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资治通鉴》 第十卷 汉纪二
【原文】(直接看解析)
乃使郦生说齐王曰:“王知天下之所归乎?”王曰:“不知也。天下何所归?”郦生曰:“归汉!”曰:“先生何以言之?”曰:“汉王先入咸阳;项王负约,王之汉中。项王迁杀义帝;汉王闻之,起蜀、汉之兵击三秦,出关而责义帝之处。收天下之兵,立诸侯之后;降城即以侯其将,得赂即以分其士;与天下同其利,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。
项王有倍约之名,杀义帝之负;于人之功无所记,于人之罪无所忘;战胜而不得其赏,拔城而不得其封,非项氏莫得用事;天下畔之,贤才怨之,而莫为之用。故天下之事归于汉天,可坐而策也!夫汉王发蜀、汉,定三秦;涉西河,破北魏;出井陉,诛成安君;此非人之力也,天之福也!
今已据敖仓之粟,塞成皋之险,守白马之津,杜太行之阪,距蜚狐之口;天下后服者先亡矣。王疾先下汉王,齐国可得而保也;不然,危亡可立而待也!”先是,齐闻韩信且东兵,使华无伤、田解将重兵屯历下,军以距汉。及纳郦生之言,遣使与汉平,乃罢历下守战备,与郦生日纵酒为乐。
【译文】
汉王即派郦食其去劝说齐王道:“大王您可知道天下的人心所向吗?”齐王说:“不知道啊。天下人都归向哪里呀?”郦食其说:“归向汉王!”齐王道:“您为什么这样说呢?”郦食其说:“是汉王率先攻入咸阳的,但项羽却背弃先前的盟约,让汉王到汉中去作王。项羽随后又迁徙并杀害了义帝。汉王闻讯,即调动蜀、汉的军队攻打三秦,出函谷关,责问义帝的下落。同时收集天下的兵员,扶立诸侯的后裔,降服了城邑就把它们封给有功的将领作侯王,获得了财物就把它们封赐给手下的士兵,与天下人同享利益,因此豪杰英雄和贤能才士都乐意为他驱使。
展开剩余82%而项羽有违约背信的恶名及杀害义帝忘恩负义的罪责;且对人家的功劳毫不记在心中,对人家的过失却总是耿耿于怀;将士打了胜仗得不到奖赏,攻陷了城镇得不到赐封,不是项姓的人就没有谁能够当权主事;致使天下人都反叛他,贤能才士都怨恨他,无一人愿意为他效力。所以天下大业将归属汉王,是可以坐着就算定的啦!汉王从蜀、汉出兵,平定三秦,渡过西河,打垮北魏,出井陉,杀成安君陈馀,这些并不是靠人的力量,而是仰赖上天降下的洪福啊!
现在汉军已经占有了敖仓的粮食,扼守住了成皋的险要,控制了白马津,断绝了太行的山路,设防在蜚狐隘口。依此形势,天下诸侯后来归服的当会先遭覆灭的命运了。大王您若抢先降服汉王,齐国便可以得到保全,否则的话,危亡的结局片刻就会到来!”在此之前,齐国听说韩信将要领兵东进,即派华无伤、田解率重兵驻扎在历下,以抵御汉军。待到齐王采纳了郦食其的建议,派使者与汉王媾和后,齐王便解除了历下城的战备防守,与郦食其天天纵情地饮酒作乐。
【材料解析】
郦食其为什么能够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就可以轻松劝降齐王?原因在哪里?原因不在于他比齐王有多能打,比齐王年纪有多大,而在于他的认知比齐王高。他能够通过高维度认知对齐王进行降维打击,使对方轻易陷入自己的语言逻辑中,不知不觉被迷惑,从而轻易被劝降。
那么郦食其的认知优势主要体现在哪里呢?他通过提问的方式展开话题。比如,他先问齐王“王知天下之所归乎”,齐王表示不知并反问“天下何所归”。郦食其达到自己的目的后,再给出“归降汉王”的结论,吸引齐王的好奇心。
随后,郦食其再对“天下归汉”这一结论展开阐述,就这样,通过提问吸引注意力,给出结论引发好奇,一步一步引导齐王掉入自己预设的逻辑陷阱。
齐王被成功吸引后,郦食其开始将汉王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进行对比,通过讲事实、说道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。
他指出,刘邦第一个先入咸阳,按照先前“谁先入关谁称王”的合约,刘邦本应称王,但项羽却违背约定,凭借自身实力和威望,迫使刘邦前往汉中称王,还怒杀义帝。这表明项羽不守规则、不讲道义,从事实上凸显了刘邦的名正言顺,反驳了项羽的正统性。
然而,这一事实还不足以证明刘邦能够统一天下。于是,郦食其接着阐述刘邦的道义和天下所归的必然性。刘邦调动蜀汉的军队攻打三秦,而后东出函谷关,这说明他得民心,能在巴蜀这样的苦寒之地战胜三秦势力(如章邯、司马欣等)。出函谷关后,刘邦一心为义帝报仇,可见他是一个有仁有义、有实力的潜在君主。而且,刘邦东出后没有私心,他不断收集天下兵源,帮扶诸侯后裔,降服各方势力后,将封地奖赏给诸侯,把获取的钱财分给士兵。他舍得与天下共享利益,因此各路英雄豪杰都心甘情愿地帮助他,这些事实足以说明刘邦没有私心,能够与天下人共分利益,这些都是有利的证据。
反观项羽,他背负背信的恶名以及杀害义帝忘恩负义的罪责。他对有功劳的人不记在心中,对有过失的人却总是耿耿于怀。将士们打了胜仗,他不奖赏;攻占了城池,也不封侯,而是只封赏跟自己亲近的人。天下人都反叛他,很多贤才之人都怨恨他,没有人为他真心效力。比如他分封十八路诸侯之后,田荣、英布、彭越都相继反叛,这就是事实。
接着,郦食其又说汉王刘邦从蜀汉出兵后,平定三秦,渡过西河,打垮北魏,出井陉,杀陈馀。他将这些战绩归功于上天的洪福,弱化人力的作用,以此增强刘邦的神秘感。最后,郦食其阐述汉军已经攻占了天下粮仓敖仓,扼住了天下的交通枢纽成皋,控制了白马津,断绝了太行的山路。刘邦控制了这些重要关卡和地域,不仅掌控了天下粮仓,还扼住了贯通南北的交通要道,这是必胜的先决条件。由此,郦食其得出结论:刘邦一定能够夺取天下,而项羽一定失去天下。齐王听后觉得非常有道理,于是轻松归降了汉军。
回顾郦食其的说服过程,他先是阐述事实,宣扬刘邦的仁德大义、民心归附等情况,同时批评项羽的不仁不义、众多诸侯背叛他,构建起宏大的叙述,然后得出结论,让齐王不知不觉中误认为结论确实如此。
但实际上,郦食其用已知的事实来推导将来未知的事情,这种推导过程本身不具备科学性,甚至可以说是在夸大事实的作用,在偷换概念,可齐王却相信了。
郦食其这种劝降方式的本质,是在得出结论过程中通过偷换概念、夸大事实,来误导对方,这与现如今诈骗犯和传销组织的手法类似。这些人往往先以已发生的事实或者小恩小惠作为引子,让听众产生“所言为真”的错觉。
由于普通老百姓认知水平低,又感性,所以对已知发生的事实有切实感知,又或者容易被眼前的小利所吸引,故而就会慢慢认为传销组织或诈骗犯所说的都是真实可靠的。诈骗犯和传销组织会给人构建一个虚假的未来,声称只要听他们的话,将来一定能获取更多的钱财。如果一个人缺乏独立判断和思考能力,就会一步步落入他们设置的陷阱,然后上当受骗。
齐王就是如此,他没有去思考刘邦集团有哪些弱点和缺点,也没有分析项羽的优势,更没有审视自身的弱点,只是一味听从郦食其的阐述。而郦食其既然过来游说,那他必然只会只说有利于刘邦的话,对不利于刘邦的话,肯定是避而不谈。他所有阐述的内容都是围绕“刘邦必胜,项羽必败”这一结论展开的。齐王因为没有思考、更没有发现其中的逻辑错误,所以才不知不觉掉对方的思维陷阱。这就如同现实中的被骗者,一旦他们缺乏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,就容易被郦食其这样的游说策略或诈骗手段所迷惑,然后轻易掏钱给诈骗犯。
郦食其和诈骗犯游说的核心都在于“虚实结合”。“实”是借助大众公认的事实以及小恩小惠来增强可信度,比如郦食其提到刘邦攻占咸阳、分封诸侯这些已发生的事实,强化他必胜的可能;“虚”则是通过偷换概念、过度阐述事实来模糊逻辑,从而证明自己结论的正确性,就如同诈骗犯让你确信投钱之后一定能赚取更多钱财一样,都是诱导受众进入自己预设的立场。
以电影《少林足球》为例,我们很多人明明知道周星驰在球场上的踢球动作非常夸张虚假,但却依然觉得精彩,甚至反复观看。原因在于,这些动作部分基于真实的运动逻辑,比如踢球的姿态、眼神、动作、姿势等,营造出一种真实感,让人先入为主产生代入感,这就好比郦食其用事实让齐王相信确有其事,让受骗者得到小利后相信事情可行;另一部分则通过腾空而飞、急转弯等夸张手法扭曲认知,使得观众在观看时,轻松将整个虚假的踢球动作视为理所当然,而不觉得踢球动作虚假突兀。
这个现实揭示了什么?它揭示了人类在认知上都存在明显的偏差,即容易被这种虚实交织的手法所迷惑,这种认知偏差存在于每一个人是思维中,无论你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。如果我们不懂得认真思考、独立判断,那么他就很容易被自己的大脑误导,从而被别人的言语和现实所欺骗。
所以说,如果一个人想要不被他人欺骗,就一定要有清醒的认知。当别人阐述某个问题时,一定要反思:还有哪些可以反驳?还有哪些是他没有说的?还有哪些是我们没有看到的?只有不断反思、总结、反驳,才能够避免掉入他人的陷阱。而诈骗犯能够骗取他人钱财,郦食其能够通过三言两语说服齐王,正是因为前者的认知水平和逻辑能力比后者更强大。他们利用人们本身的认知缺陷,编造出看似完美的图景,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掉入陷阱。
《资治通鉴》精讲社群,火热招生中,让学历史不再单纯输入历史,而是输出自己。我们每天讲一段历史,然后将历史与现实高度融合,再从人生定位、人际交往、思维决策等三个方面深度剖析历史,并获得其内在价值。
公众号【鉴史悟道】,通过历史故事的分解,学习古人的智慧。在人生道路上,不迷茫,不气馁,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和优势,了解社会潜规则,善于处理人际关系。
分享学校不教、书里不写的知识学问!
懂点人情世故,分享不为人知的人际关系!
关注公众号【鉴史悟道】,免费赠送《如何成为领导心腹》《绝密人性天书》等干货
发布于:浙江省七星配资平台-靠谱配资网站-配资软件app-配资论坛app下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